媒体资讯
当前位置: 集团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资讯  >> 查看详情

疫情之下文旅产业发展的三点思考

来源:
中红旅集团
日期:
2021-10-26 16:10:00
浏览次数:
209
      疫情期间,文旅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冲击。各地针对市场需求萎缩、营业额大幅下降、资金储备紧张等突出问题,尽可能降低企业现金流压力,最大程度缓解疫情造成的暂时困境。但这是临时的生存之举,还不是发展之举。发展之举就是以应对疫情为契机,主动求变,努力做到危中见机、实现化危为机。

      谋长远发展的趋势,抢占“新兴文旅”
      数字化、智能化是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方向,这不仅是数字产业、智能产业的发展,而是所有的产业都要乘着数字化、智能化的翅膀实现一个新的飞跃。

      “新兴文旅”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数字化、智能化文旅产业,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深度融入大规模文化和旅游消费。比如,喜马拉雅有声书改变了不少人的阅读习惯,旅游景点的数字化解说也很普遍,微信扫一扫就能听到全程精彩讲解。

      另一个就是文旅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这次疫情以线下为特征的传统服务业受到极大冲击,但以线上为特征的新兴服务业并未受到太大影响。

      比如,苏州开发的文化消费“云平台”,春节期间举办线上文化消费系列活动,吸引了近7万人次参与。往年阳春三月,大家都跑到武汉大学看樱花,但今年通过5G“云赏樱”,每天有千万人线上观看到樱花盛开的美景。可以预见,数字化智能化对文旅产业的渗入,还会持续在深度上下探、在广度上拓展。

      我国文旅产业发展应牢牢把握这个新趋势,迎接数字化、拥抱智能化,成为新的增长点。

      确立文旅产业发展的数字化思维,通过数字化对文旅产业进行全链条改造重塑,尽快构建起新的供应链和产业生态。加快引进培养数字化人才,推动行业协会、培训机构、咨询公司等第三方组织在文旅产业数字人才中发挥作用,推动在苏职业院校和文旅企业共建实训基地。

      完善文旅产业数字化的政策体系,开展多层面的政策协同配套,建立适应数字文旅产业发展的管理规范、考核体系和统计方法,设立数字文旅产业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加大数字技术应用的研发等。当然,由于受到产业特性、产业基础、产业培育、消费习惯等的制约,单纯依靠“新兴文旅”来弥补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恐怕不太现实。这只能是稳增长的一个发展方向,必须积极抢占。

      拓转型发展的空间,升级“传统文旅”
      当前重点关注两个方向。一是加速文旅融合,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合共生、互促并进的发展格局。

      中国旅游研究院有过一个调查,超八成游客表示了文化体验意愿,超四成游客文化消费占旅游总消费的30%以上。这几年,故宫文创近百个系列、近万种产品红遍全球,成为超现象级的消费奇观,就是非常典型的案例。

      二是夜游经济崛起,把月色做成景色、月光做成消费,吸引夜游、夜宴、夜饮、夜唱、夜购。

      我国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借这次疫情契机,挖掘放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遗产典范城市等品牌效应,加快文旅新产品的设计研发。

      更加注重发展内涵,用新载体展现文旅新内涵,把吃住行游购娱更好的统一、融合,使游客产生全新的消费体验,有强吸引力、有强粘合性、有高美誉度。

      更加注重发展新意,传统文化元素、传统文化内容,完全可以用新的形式、新的语言进行表达。昆剧青春版《牡丹亭》轰动全国,接下来能不能在评弹、苏剧、滑稽剧等方面也有所突破。

      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坚决防止一哄而上、一哄而散,自己砸自己的饭碗。

      破制约发展的瓶颈,加快“改革文旅”
      我们可借鉴这些做法,把握五个方向的改革。

      (一)健全文旅产业抗风险应急机制和安全卫生管理机制。文旅产业是典型的外部环境敏感型产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健全其抗风险应急机制十分重要。要依托政府的相关应急调控机制,如设立文旅产业风险储备金、建设文旅产业融资平台、常态化引导文旅市场消费等,改进市场要素的流通性,引导文旅企业减少流通效率偏低的硬件投资,增加软件投入、强化内容创新,以实现更好的现金流,要改变景区思维、街区思维、园区思维、古镇思维和店铺思维等,以软为主,以硬为辅[3]。旅游景区、影剧院、教育培训机构和书店等文旅产业实体经营场所要改进安全卫生管理机制,实现场所消毒、控制人流、测量体温、安全卫生风险预报等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常态化,为消费者提供安心的环境。

      (二)迈向“云文旅”时代,加速数字化、虚拟化、智能化进程。坚持实施创新驱动的产业发展战略,以数字化、虚拟化、智能化推动产业转型。加大创新研发力度,强化基础研究、保护知识产权,建立开放式成果共享平台及综合服务平台。加快培育文旅产业新业态,构建产业互联网,促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升线上业务渗透率。加快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的文旅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对消费者精准画像,实现产品与服务精准供给。对于在疫情期间被普遍推广的在线教育培训业,发挥其协调整合资源要素的作用,开放优质课程、讲座资源;不断完善在线教育学习平台。
      (三)发展流媒体行业,使在线视频遍及文旅产业各分支。疫情期间,以在线视频、短视频等为主组成的流媒体行业尤其值得关注,在线视频端营收出现大幅增长。非常时期,在线娱乐成为刚性需求。影视作品线上播放,为影视公司、互联网公司、平台企业带来联合“御寒”效应,在线视频行业增速可期[4]。文旅产业应把握这一风向,在危机中抢抓新机,助推流媒体行业快速发展,促进在线直播的技术和模式不断创新,以备在线下业务遭遇外力冲击时随时转战线上。

      (四)发挥线上平台在产业链中的功能优势,推动超级平台产生。数字文旅产业的高速发展和产业占比的快速提升,势必促使线上文娱平台的体量大幅度扩张。对此,政府相关部门可助推一部分掌握了大量内容流、数据流和资金流的平台运营方建立超级平台。超级平台具有规模优势,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示范作用和品牌效应。推动超级平台产生,将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产业整合,使市场份额向优质企业集中,加速优胜劣汰,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还将有利于促进产业跨界融合,文旅产业经营主体可利用平台的网络化架构,使生产经营模式向多元复合型转变,以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和消费需求更迭,提升抗风险系数。

      (五)推广文旅领域“直播带货”,推动观众产生消费冲动。近年来涌现的“直播带货”线上营销方式,通过营造消费氛围,致力于激发观众的消费冲动。从景区到特产、从非遗到演艺、从文艺体验到文创产品……无一不可以搭载“直播带货”的营销快车。“短视频直播对于消费冲动也有显著激发作用,可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直播营销新方式,并不断规范其行为。

      来源:部分文字来源于北京西路瞭望

      编辑:陈波安